超硬材料作为“工业牙齿”,是支撑高端制造、半导体、航天航空等战略领域发展的关键基础材料。自“十二五”以来,我国从国家到地方层面持续出台政策,推动行业从局部技术突破迈向全球竞争主导,形成了覆盖战略定位、技术研发、产业集群、出口安全的完整政策体系。本文系统汇总我国超硬材料行业政策,结合行业发展阶段与区域特征展开解读,为行业人员提供一定参考。
一、超硬材料行业政策发展历程:从“战略认定”到“全球博弈”
我国超硬材料行业政策历经四个阶段演进,政策焦点从“确立地位”逐步转向“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与“全球竞争力构建”,具体阶段特征如下:
二、 国家层面政策汇总与解读:聚焦“高端突破”与“安全可控”
国家层面政策通过“鼓励研发+示范应用+安全保护”三重机制,推动超硬材料行业从“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核心政策及解读如下:
(一)核心政策汇总:覆盖研发、应用、安全全链条
(二)三大核心政策方向解读
1、高端化:聚焦“原材料-装备-终端”全链条突破,国家政策明确以“高端制品”为核心突破口,重点支持“PCD刀具、CVD金刚石涂层、半导体级金刚石”三大方向,同时推动上下游联动:
技术路径:从“低成本规模化”转向“高精度高性能”,如《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指南(2019)》鼓励发展CVD金刚石涂层刀具、高精度PCD刀具;
应用延伸:推动超硬材料向电子封装(如金刚石热沉)、航天器件(如耐磨涂层)、半导体(如金刚石晶圆)等高附加值领域渗透,服务5G、新能源等战略产业。
2、出口管制:构建供应链安全“防护网” 在全球科技竞争背景下,出口管制成为国家保护核心技术的关键手段,政策逻辑体现在三方面:
管制范围:聚焦“卡脖子”环节,涵盖“核心设备(MPCVD、六面顶压机)、高端材料(3英寸以上金刚石窗口)、关键工艺(高压合成人造金刚石技术)”;
双重目标:一方面防止先进技术外泄,避免被用于潜在军事或战略领域;另一方面倒逼国内高端产品服务本土产业升级,保障半导体、航空等领域供应链安全;
对冲属性:作为对欧美芯片技术限制的反制措施,提升我国在全球材料领域的议价权。
3、发展目标:对标国际,推动“国产替代+全球拓展” ,国家政策通过“多元工具”推动行业升级:
市场培育:通过“首批次应用示范”降低高端产品市场准入门槛(如PCD复合片);
资本引导:鼓励外资参与高端制造(如《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2020)》支持超薄金刚石锯片生产),同时扶持本土企业(如力量钻石、中兵红箭)突破核心技术; 标准建设:加快人工晶体、超硬材料制品标准制定,提升国际话语权,推动产品“走出去”(除管制类物项外)。
三、31省市政策汇总与解读:“一核引领,多极协同”的区域格局
我国超硬材料产业政策呈现显著区域差异化特征,形成以河南省为核心、多区域错位发展的格局,具体区域政策重点如下:
(一)核心区域:河南省——打造“全球超硬材料产业高地” 作为行业“发源地”与产能核心,河南省政策最密集、目标最明确,聚焦“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 核心政策:郑州市、商丘市、南阳市先后出台专项政策,支持超硬材料产业链整合,例如郑州航空港区支持超硬材料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 产业目标:巩固人造金刚石、立方氮化硼(CBN)产能优势(占全国70%以上),推动产业链从“原料-磨具”向“高端刀具-半导体材料”延伸;重点项目:布局CVD金刚石涂层、培育钻石规模化生产项目,吸引上下游企业集聚。
(二)资源型区域:山西、内蒙古——以“培育钻石”为转型突破口 山西、内蒙古依托石墨资源优势,将超硬材料作为传统资源产业转型的关键方向: 核心政策:出台培育钻石专项扶持政策,鼓励“资源-技术-产能”转化;产能规划:山西布局煤层气培育钻石产能项目,内蒙古推动培育钻石与珠宝、电子领域结合。
(三)高端应用区域:长三角(上海、江苏、浙江)——突破“半导体级超硬材料” 长三角地区依托工业基础与科研优势,政策聚焦“高端应用突破”,而非产能扩张: 核心方向:重点研发半导体级金刚石(如金刚石晶圆)、CVD金刚石薄膜(用于芯片散热);政策特点:无专项超硬材料政策,将其纳入“新材料”或“半导体产业”整体规划,通过科研补贴(如上海“张江专项”)支持企业与高校合作研发;目标:服务本地半导体、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实现“就近配套”。
(四)特色区域:新疆、湖南——布局“功能化超硬材料”,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发展特色超硬材料方向:新疆:依托能源优势,建设“金刚石半导体产业园”,聚焦金刚石功率器件研发; - 湖南:以“长沙先进制造”为依托,推动超硬材料与工程机械(如三一重工)结合,发展高性能耐磨部件; 特点:政策以“产业园+项目补贴”为主,规模较小但定位精准,避免与河南、长三角同质化竞争。
(五)待提升区域:东部沿海(广东、福建)——政策“碎片化”,缺乏专项规划,广东、福建等东部沿海省份虽有众多超硬材料企业(如奔朗新材、海明润),但省级政策存在明显短板: 政策现状:未出台超硬材料专项规划,仅在“新材料产业规划”中笼统提及,支持力度弱于河南、长三角;原因:产业资源更多向电子、新能源等优势领域倾斜,超硬材料未被列为优先发展方向; 潜力:依托消费电子(如华为、OPPO)、珠宝(如深圳水贝、福建莆田)市场,未来可聚焦“消费级培育钻石”“微型超硬刀具”等细分方向。
四、政策总结:从“局部突破”到“全球竞争”的核心逻辑
我国超硬材料行业政策已形成“国家定方向、地方找定位、企业抓落地”的协同体系,核心逻辑可概括为三点:
1、国家层面:从“引导发展”到“战略博弈”
政策重心从早期的确立行业地位转向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与全球供应链安全,通过出口管制、首批次示范等工具,既推动国产替代突破“卡脖子”环节,又在全球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2、地方层面:差异化竞争替代同质化扩张 河南巩固产能优势、长三角突破高端应用、西部发展特色功能材料,区域政策避免“一刀切”,形成“互补共赢”格局,有效降低行业内耗。
3、行业影响:推动超硬材料从“工业配角”到“战略主角”政策持续引导下,超硬材料已从传统的“刀具磨具原料”升级为支撑半导体、航天、量子科技的“关键战略材料”,行业附加值显著提升,为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提供核心支撑。
未来,随着《“十四五”新材料产业发展规划》深化实施,以及全球超硬材料市场竞争加剧,国家或进一步加大对CVD金刚石、半导体级金刚石等高端领域的支持,地方政策也将更聚焦“细分赛道”,行业将加速向“全球领先”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