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光伏行业上市公司的财报像一张张病危通知书。
通威股份预计亏损49亿至52亿元,隆基绿能亏损24亿至28亿元,TCL中环亏损40亿至45亿元……Wind数据显示,已发布业绩预告的38家光伏企业中,23家陷入亏损,占比超六成。这场席卷全行业的寒冬,背后是多重“冷空气”的叠加。
光伏行业正经历一场惨烈的价格踩踏。多晶硅、硅片、组件等核心产品价格集体“跳水”,甚至跌破成本线。以多晶硅为例,截至6月底库存高达140GW,相当于下半年月均需求量的四倍,巨大的库存压力迫使企业亏本甩货。硅片价格同样惨淡,6月底光伏N型M10硅片价格较4月高点暴跌31%。
“增量不增收”成为企业普遍困境。隆基绿能坦言,尽管组件销量增长,但价格跌穿成本线,卖得越多亏得越狠。上游的合盛硅业,去年还盈利13亿元,今年却首现中报亏损3亿至4亿元,工业硅销售价大跌直接击穿利润防线。
更深层的病因在于全球性产能过剩。过去几年疯狂扩张的产能,如今形成高达1200GW的“堰塞湖”,而全球年需求仅550-600GW,供需缺口接近一倍。
产能过剩引发连锁反应:主要有四方面。
一是库存贬值:TCL中环等企业计提巨额存货跌价损失,硅料、硅片积压直接吞噬账面资产;
二是开工不足:国晟科技等企业因产能利用率低,固定成本难以摊薄,毛利率被持续挤压;
三是低价内卷:拓日新能等公司被迫降价,光伏玻璃和组件业务毛利率双降,从盈利转为亏损。
寒潮中仍有企业凿开冰层,找到暖流。海外高价值市场成关键突破口:
横店东磁凭借海外产能满产释放,净利润逆势增长49.6%-63.6%,达到9.6亿-10.5亿元;爱旭股份深耕欧洲分布式市场,其ABC组件因高效率、高颜值获得50%溢价,二季度单季扭亏盈利0.2亿-1.3亿元。
另一方面来看,技术迭代也在改变行业格局。隆基的HPBC 2.0组件量产效率达25.9%,签单量快速攀升,推动其二季度亏损环比收窄。BC(背接触)电池技术成为头部企业减亏的“护城河”,高品质产品甚至出现“供不应求”。
行业已现筑底信号。政策层面,国家能源局牵头整治“低价无序竞争”,推动落后产能退出,中国光伏行业协会将2025年全球装机预测上调至570-630GW。市场价格6月开始回暖,多晶硅N型料价格环比上涨超6%。
正如通威股份所言:“产业各相关方已高度重视供需矛盾,全力探索解决方案。”当产能出清遇见技术跃迁,这场因狂热扩张引发的寒冬,终将在创新与自律中走向新生。
光伏作为未来主力能源的底色未变,只是粗放增长的时代,彻底结束了。
说产业,洞察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