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普信评认为,方案的出台将有利于行业利润企稳修复,并促进产业升级进程的加速,但在低谷时期债务的积累使得行业财务杠杆仍维持高位,有效降杠杆或需更长时间。2025年9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钢铁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5-2026年)》(以下简称“《稳增长工作方案》”或“方案”)。该文件主要从五个方面进行部署,旨在应对当前需求不足、供给过剩等挑战,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改善供需格局,以促进行业经济效益企稳回升,并设定2025-2026年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约4%的目标。
我们预计,在行政和自发等产量调节因素的作用之下,2025年四季度粗钢产量仍将延续小幅下降的趋势,行业利润在供给约束下有望保持修复状态,但利润全面复苏仍然难度较大。我们认为,在供给端发力是改善行业供需格局和利润水平的直接手段,产能产量调节将有利于行业利润企稳修复。《稳增长工作方案》表明要实施产能产量精准调控,即加大产能减量置换力度,继续实施产量压减政策,倒逼落后低效产能退出。方案以产能置换为抓手,明确扶持电炉钢、氢冶金等低碳炼铁工艺和兼并重组、高端特殊钢等符合产业方向的先进项目。我们预计,对于低效产能的简单更新,以及无法提升产品附加值或低碳环保水平的项目,其产能置换比例将被从严执行。产量方面,自国内钢铁表观消费量达峰以来,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在2021、2022等年份对于全国粗钢产量进行减量部署,本次方案明确也将继续压减产量。我们认为,行政性减产或更多偏向于边际渐进式,与供给侧改革大刀阔斧的调节力度相比会更趋温和。缺乏成本和产品优势、设备规模小、环保不达标的中小型钢铁企业将面临加速淘汰风险,有利于行业产能进一步出清。2025年1-8月,全国粗钢产量同比下降2.8%;规模以上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总额有一定程度的修复,已超过过去三年历年的全年水平。
我们认为,传统领域需求不足、外部竞争加剧、政策举措推动等都将促进钢铁企业在未来加快转型升级力度,但短期内可能改善不大。目前,地产用钢疲弱仍拖累整体的钢材需求,基建投资的边际效益也在减弱,叠加全球经贸摩擦,我国钢铁总体需求仍在寻求平衡过程中,使得以低端、传统钢材作为主要产品的钢铁企业面临显著经营压力。2025年1-8月,行业主要下游表现中,房地产仍然构成主要拖累因素,房地产建筑工程投资和新开工面积保持较大跌幅,分别为-14.8%和-19.5%;基建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增速5.4%,较今年前几个月也显现出明显放缓;另一方面,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汽车、挖掘机产量等实现相对良好增长,增速分别为5.1%、10.5%和17.6%。当前,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仍然偏低,在外部需求承压的背景下,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稳增长工作方案》表明要增强高端产品供给能力,聚焦高端装备、核心基础零部件等领域所需高性能轴承钢、齿轮钢、高温合金、工模具钢等关键钢材,促进大宗产品质量升级,围绕汽车、机械、造船、家电等主要用钢行业升级需求,研究提高产品和应用标准,推进产品应用升级。我们认为,未来钢铁企业竞争的着眼点将更多地向技术创新、产品性能等方面转移,产业升级步伐有望加快,能够积极布局创新研发,致力于提高产品附加值水平和性能的钢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或能占据更有利的位置,但产业的结构性升级改革并非一蹴而就,仍需时间的积淀。
我们认为,在当前的产业优化调整阶段,拥有技术、环保、资金等优势的大型钢铁企业将占据更有利的竞争地位。方案聚焦高端化与智能化,鼓励企业的研发与数字化投入能力,强调绿色低碳转型,这使拥有技术优势及已尽早完成超低排放改造、资金更雄厚的大型企业占据了合规与发展先机。部分企业在高附加值产品领域已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或者近年来通过产能升级改造、搬迁等提升了生产效率、环保水平和技术手段等。此外,方案提出要落实《钢铁行业规范条件(2025 年版)》,加强规范企业分级管理与产业政策、产量调控、财税、金融等政策协同,引导资源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我们认为,头部优势企业的资源集聚优势或在未来更加突出,产业内企业的分化可能也会更明显。
我们预计,短期内钢铁行业财务杠杆仍将在高位徘徊,部分盈利能力弱、债务负担重的企业承压仍显著,行业杠杆率的根本性改善仍需时日。我们认为,行业低谷时期的债务积累使得行业需要更长时间有效降低杠杆水平。我们观察到,发债样本钢铁企业在本轮行业低谷时期利润明显收缩,但债务呈积累状态,使得行业财务杠杆承压明显。虽然2025年以来,行业利润有企稳修复迹象,但与供给侧改革后的阶段相比仍处于低位运行,钢铁企业或仍难以形成有效积累,从而控制或降低债务水平。但我们也认为,样本钢企整体的财务韧性强于供给侧改革前夕,这得益于较多企业自供给侧改革以来通过产能升级置换等手段实现的成本管理与运营效率的优化,普遍具备的规模效应,以及较强的金融资源也为企业提供了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