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欢迎来到磨料磨具网  | 免费注册
远发信息: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磨料磨具行业的一站式媒体平台
手机资讯手机资讯
官方微信官方微信

82艘?新船订单锐减!中国船企依然“遥遥领先”

关键词 造船|2025-09-08 11:20:13|来源 国际船舶网
摘要 全球新造船市场持续降温,但中国船企依然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以75%的单月新船订单份额牢牢占据全球造船业主导地位。根据克拉克森9月5日发布的数据,今年8月,全球新船订单成交量为82艘...

       全球新造船市场持续降温,但中国船企依然展现出强劲的竞争力,以75%的单月新船订单份额牢牢占据全球造船业主导地位。

       根据克拉克森9月5日发布的数据,今年8月,全球新船订单成交量为82艘244万修正总吨(CGT),按CGT计比去年同期的693万CGT下降了65%,环比今年7月的297万CGT下降了18%。

       其中,中国船企承接新船订单57艘138万CGT,全球市场占有率为75%,与上月持平,位居榜首;韩国船企接单8艘56万CGT,全球市场占有率为23%,比上月提升7个百分点,位居第二。

       韩国船企虽然接单数量远远落后于中国,但从单船CGT来看,韩国达到7万CGT,是中国2.4万CGT的约2.9倍,这也表明韩国船企延续了以高附加值船舶为中心的选择性接单策略,因此承接的新船单船价值更高。

       今年1-8月,全球累计新船订单成交量为1912艘3448万CGT,按CGT计,同比去年1-8月的2190艘4014万CGT减少14%。其中,中国船企接单872艘1396万CGT,同比下降17%,市场占有率为40%,排名全球第一;韩国船企接单251艘891万CGT,同比下降14%,市场占有率为26%,排名第二。

       截止今年8月底,全球手持新船订单量为1.649万CGT,环比7月底减少了98万CGT。其中,中国手持新船订单量达到9992万CGT,同比增加1360万CGT,环比增加42万CGT,以61%的市场占有率继续稳居第一;韩国手持新船订单量为3452万CGT,同比减少477万CGT,环比减少70万CGT,市场占有率为21%,位居第二。

       今年8月份,新造船价格继续保持平稳势头。克拉克森新造船价格指数(Newbuilding Price Index)为186.26点,环比7月的187.65点下降0.39百分点,比5年前同期的126.97点上升47%左右。

       从船型来看,174000立方米大型LNG运输船价格为2.5亿美元,比7月份下降100万美元;超大型油船(VLCC)价格为1.26亿美元,与7月份持平;22000~24000TEU超大型集装箱船价格为2.73亿美元,同样与7月份持平。

       纵观今年前8个月的中韩造船业接单情况,中国在2月、4月、5月、6月、7月和8月6次占据接单榜榜首位置,而韩国仅有2次。

       波罗的海国际航运公会(BIMCO)首席航运分析师Niels Rasmussen表示,在过去的5年中,中国船企交付了全球新造船运力的50%,目前中国船企手持订单运力占比已达 66%,“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中国船企开始吸引越来越多以往由韩国主导的高端船型订单,例如LNG船和超大型集装箱船”。

       近年来,中国船企在全球新造船市场的份额持续扩大。在油船领域,中国的订单份额已经从2022年的32.4%上升到2023年的62.6%,再到2024年的71.2%。集装箱船领域也呈现了类似的增长轨迹。

       另一方面,韩国船企的市场份额在过去4年里一直在下降。此前,韩国政府已经宣布了一项十年投资计划,将帮助造船业开发智能和清洁能源技术,旨在提高韩国的LNG、氨、氢动力发动机能力。

       由于中国和韩国的崛起,日本船企的订单量和交付量均大幅下降,日本造船业占优势的技术能力也正在被中韩两国迅速追赶。尽管如此,日本近期提出了在2030年之前将造船产量增加一倍的目标,此外日本政府据称也在考虑建立由民营企业运营的国家造船厂。

       根据跨国船舶经纪公司BRS集团的数据,日本船企拥有大约全球四分之一的散货船手持订单,其余四分之三全部由中国掌握,而中国船企的市场份额仍在不断上升。

       BRS指出,中国已经建立起一个令人瞩目的造船产业,拥有装备完善的船厂、庞大的船用设备制造基础,以及经验丰富、积极投入的金融体系。中国造船业的成功已经不再是仅仅依赖低廉劳动力,中国还培育了强大的船东群体,有能力在国内船厂大量下单——这一优势日本同样具备,而韩国则不具备。

  ① 凡本网注明"来源:磨料磨具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河南远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磨料磨具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磨料磨具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③ 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371-67667020
赞(0) 收藏(0)  分享到11
郑州玉发磨料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