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圣泉集团有限公司的车间里,工作人员正致力于一种多孔碳材料的生产。这种材料做成的硅碳用于电池负极材料,能够应用于手机电池及新能源汽车,解决以往令消费者焦虑的电力续航问题。在圣泉,几乎每天都有层出不穷的新产品新想法诞生。
面对如此骄人的成绩,8月13日在接受济南日报记者采访时,聊起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济南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唐地源说得更多的,却是“失败”和“教训”。
“备胎”这样逆袭
“从企业成立之初,我们就一直逼迫着自己跑在行业最前列。跑在最前面,或许会第一个掉进坑里,但也是第一个捡到金子的人。”当天,唐地源用这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讲出了企业朴素的价值理念。
圣泉集团始创于1979年,多年以来,靠着持之以恒深耕生物制造和先进材料产业领域,现已发展成为拥有每年百万吨化学新材料产能的集团公司,为上万家客户提供一系列解决方案。聚焦生物能源、新材料和化学新材料两大主导产业,圣泉集团先后被评为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示范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国家级“绿色工厂”和中国工业碳达峰“领跑者”企业。
在这家企业的众多新材料品类中,几乎每一个单品的研发推广都能够诠释唐地源所说的这一理念。
比如说,光刻胶领域使用的电子酚醛树脂,能够为电子器件提供卓越的耐热性和稳定的机械性能,但这一新材料曾经只能依靠海外进口。当时在国内外贸易形势下,唐地源意识到制造“中国芯”的紧迫性,同时全力研发和寻找市场机遇。
“当我们判断一个事物具有长期价值时,会不遗余力地投入研发。”唐地源坦言,除了技术研发的难度,他们还面对着市场推广的困难。“对于一直依靠进口产品的企业来说,如何寻找机遇、建立客户信任,非常关键。”相比进口产品,圣泉甘心先当“备胎”,只为能在进口产品供不上货时谋得一个机会。
果然,在过硬的品质面前,圣泉集团研发生产出的电子酚醛树脂,最终打破了国内市场对进口产品的依赖,目前这个产品在国内市场已占据主导地位。
在失败中“掘金”
“当机会到来时,我们会将它视为机遇,并为之付出全部的努力。”在唐地源看来,与许许多多中国民营企业一样,他们都有着“快”的特点和优势,对速度的追求是他们得以成功的法宝。
“市场反应快,下决定快;犯错快,改错更快。失败与教训同样是宝贵的,因为失败能收获经验,同时蕴藏新机遇。”唐地源举了一个例子:“20年前的时候,我们认为电容炭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新材料,它是超级电容器的核心原材料。但下游客户却反映,电容炭的焊接非常难。后来我们决定自己做超级电容器,但也最终放弃了。那这条闲置的生产线能做什么?我们想到了碳酸锂电池,在这过程中我们用生物质的材料来做。但那时候生物质也是面临同样的问题,推广很难,所以我们又开始转型。”后来,研发人员用生物基的硬碳、软碳、活性炭、石墨烯,做了非常多的尝试和应用。
“这个过程中,前面提到的项目后来几乎全死掉了,每一个产品、每一个项目都给公司造成了不小的损失,但是这些失败的经验又给我们带来了非常多的机会。”因为积累了电容碳和石墨烯的研发和应用经验,圣泉集团才能成功研发出多孔碳,也就是开篇提到的高端硅碳材料。如今这一应用于手机等消费电子及新能源汽车电池的高端硅碳材料,具备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AI时代”蕴藏新机遇
企业发展路上显然已是硕果累累,但圣泉人习惯于在失败中汲取经验。面对失败,是继续坚持还是选择放弃?他们似乎总能做出准确的判断。这靠得是多年经验的积累,以及对技术应用前景的前瞻性。
自2005年进入电子化学品领域,经过多年发展,圣泉集团已实现电子级酚醛树脂、特种环氧树脂等CCL/PCB及电子封装上游原材料的国产化替代,市场份额逐年增加。“我们的定位,是成为国际领先的半导体电子化学材料平台型企业。”唐地源介绍,如今企业面向5G+/6G等先进通讯装备、人工智能高算力服务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应用场景,以推动高端电子材料国产化,解决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保障难题为目标,开展了多品类高端电子化学材料研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电子材料研制体系和产业规模,多个产品获终端客户和产业链认证,占据市场竞争中优势地位,成为客户越来越信赖的合作伙伴。
2024年,圣泉集团营业收入突破100亿元。即便是已经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圣泉人依然在一如既往保持着对价值和速度的追求。伴随着AI时代的到来,极强的市场敏感性也使得他们不断发现新的赛道和机遇。他们始终相信,那些行业龙头客户提出的需求,一定程度上预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而这就是他们最大的机遇。“一定要以最快的速度,不遗余力地抓住它、实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