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碳化硅市场呈现偏强走势,现一级碳化硅块料5900元/吨,二级碳化硅块料4900-5000元/吨,三级70碳化硅0-5mm报价3700-3900元/吨,市场整体上涨100-200元/吨,以上为出厂含税价格。节后高硫弹丸焦价格上涨持续上涨,截止2月11日,累计上涨550元/吨,涨幅36.7%,且出现供应偏紧的局面,碳化硅成本快速上涨,供应商根据订单及库存情况上调碳化硅售价,因碳化硅售价上涨幅度与原料价格上涨不对等,下游采购商接受价格上涨也需要时间过渡,部分供应商暂停对外报价,以供应老客户为主。综合来看,在原料价格偏强的背景下,预计碳化硅市场趋强运行。
近期碳化硅(SiC)价格的上行趋势可以从多个维度分析,结合市场供需、技术发展、政策环境及产业链动态来看,主要原因和未来趋势如下:
一、价格上行的核心驱动因素
1、需求端:新能源汽车与光伏领域的强劲增长
新能源汽车是碳化硅应用的核心领域,碳化硅功率器件(如MOSFET、二极管)因能提升车辆能效和续航能力,需求持续增长。尽管2024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增速短期放缓,但长期政策支持和技术迭代(如800V高压平台普及)仍推动需求回暖。
光伏逆变器领域的需求也在上升,碳化硅器件的高频特性可提升系统效率,降低能源损耗,尤其在分布式光伏和储能系统中应用加速。
2、供应端:产能扩张与技术瓶颈并存
尽管2023年国内碳化硅衬底产能大幅扩张(如6英寸衬底产能占全球42%),但8英寸衬底因良率低、技术难度高,实际有效供应有限,导致高端产品供不应求。
国际大厂(如Wolfspeed)因转型压力和技术投入成本高企,部分产能释放滞后,叠加中国厂商技术突破后逐步抢占市场份额,全球供应链格局调整推高价格。
3、成本与政策支撑
- 原材料(如高纯度硅粉、氮化硅)价格波动及环保政策收紧,增加生产成本,传导至下游产品价格。
- 中国“双碳”政策推动新能源产业链发展,地方政府对碳化硅企业的补贴和技术扶持进一步刺激行业投资,间接支撑价格。
二、市场趋势与潜在挑战
1、短期价格震荡上行,长期或趋于分化
- 2025年碳化硅市场预计进入“白热化竞争”阶段,头部企业通过技术升级(如8英寸衬底量产)巩固优势,而中小厂商可能因成本压力退出,导致高端产品价格坚挺,低端产品价格战持续。
- 国际厂商(如英飞凌、意法半导体)与国内企业(天岳先进、天科合达)的合作加深,产业链协同效应或缓解部分供应压力,但技术壁垒仍限制整体产能释放速度。
2、技术突破与替代效应
- 碳化硅器件成本占比较高的衬底和外延环节(合计70%)正通过工艺优化(如CVD技术改进)降低成本,未来价格可能随技术成熟逐步回落,但短期研发投入仍推高成本。
- 硅基器件在部分场景的替代竞争(如特斯拉计划减少碳化硅用量)可能抑制需求增速,但碳化硅在高温、高频场景的性能优势仍不可替代。
3、地缘政治与贸易风险
- 欧美对碳化硅出口的限制及反倾销政策可能加剧供应链区域化,中国厂商加速拓展本土市场,但国际市场价格波动或通过出口传导至国内。
三、产业链应对策略建议
1、企业层面
技术投入:聚焦8英寸衬底良率提升和新型器件研发,例如开发集成化模块以降低系统成本。
供应链合作:与上下游企业(如原材料供应商、车厂)建立长期协议,锁定价格并保障供应稳定性。
2、政策与市场层面
政策引导:政府可通过税收优惠、研发补贴支持关键技术攻关,同时推动行业标准统一,避免低端产能无序扩张。
应用场景拓展:开拓工业电机、轨道交通等新兴领域,分散对新能源汽车的过度依赖。
近期碳化硅价格上行是需求回暖、供应结构性短缺及成本压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长期来看,技术突破和产能释放将逐步平抑价格,但高端产品因技术壁垒仍将维持溢价。产业链需平衡短期市场波动与长期技术布局,通过创新与合作提升竞争力。投资者可关注技术领先、产业链整合能力强的企业,同时警惕产能过剩和替代技术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