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一条底裤,一张厕纸,都有它的用处。-by周星驰电影
我认为这句话用来形容3M的创新精神非常合适。
很多人可能对3M的产品耳熟能详,但对3M本身却知之甚少。
其实,3M的故事相当传奇,它的创新能力和产品多样性,放眼全球都很难找到第二家。
首先说说为啥叫3M?
先说一个广为流传的谣言。
有人3M的名字来源于3m之内必有3M的产品,这个其实挺扯的。
3M这个名字,其实是“明尼苏达矿务及制造业公司”(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的首字母缩写。
3M的起源与发展路径
话说1902年,五个男人合伙买下了一个矿,打算挖刚玉卖钱。
结果挖出来的全是斜长岩,既卖不出去,又没法用来造砂纸,人都麻了。
不过,这帮人并没有放弃。
他们琢磨着,工业正在快速发展,砂纸肯定有市场。于是,他们开始进口石料来造砂纸。
没想到,砂纸卖得正火的时候,却被客户投诉“砂纸掉砂”。
经过排查,发现是运来的石料混进了橄榄油,油渗进了石头里,导致砂纸质量不行。
怎么办?扔掉这批石料?那可不行?
几人灵机一动,用火烧掉油。
这一烧,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开启了3M研究和创新的开端。
从那以后,3M就养成了一个习惯:遇到问题,就想办法解决,顺便还搞出点新东西。
3M的"万能"是怎么体现出来的?
3M最厉害的地方,就是特别擅长深入使用场景,挖掘产品需求。
比如,看到汽车制造业粉尘污染严重,3M就研发出防水砂纸,开启了工业研磨的新时代。
看到工人喷漆时经常喷到别的零件上,3M又发明了遮蔽胶带,这种胶带至今还在广泛使用。
没过几年,3M又搞出了玻璃纸胶带,就是小时候用来粘错别字的那种透明胶带。
二战期间,3M更是大放异彩,研发了上百种人工橡胶粘合剂,用在飞机和坦克上。
从那以后,3M就成了“胶”的专家,无论是工业生产、日常使用,还是医疗、军工,但凡需要胶的地方,基本都能找到3M的产品,当然也包括月球。
60年代末,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留下脚印的鞋子,就是用3M合成橡胶制作的。
当然,3M也有“失误”的时候。
有一次,他们想研发超强力粘合剂,结果弄出了黏性不大的胶水。
按理说,这种胶水应该被扔进垃圾桶,但3M却用它发明了便利贴。这种黏性不大、能反复使用、撕掉还不留痕迹的便利贴,迅速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被开发出各种奇怪的用法。
从居家到出行,从医疗到工业,3M渗透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3M的产品到底有多丰富?
这么说吧,成立一百多年,3M申请了约12万项专利,推出了7万多种商品。任何一个大点的场景,3M的产品都能撑起一家旗舰店。
在居家生活里,小到魔力扣、创口贴、牙线棒、橡胶手套、百洁布、厕所除味剂,大到净水系统、空气净化器、整屋隔音棉,3M全都有。
出行相关的,汽车玻璃水、燃油宝、车膜、车蜡、隔热膜、车载空净、固体香薰,以前车上必备的磁带和公路标志上的反光膜,也都是3M的“杰作”。
出门在外,3M家的N95口罩更是“大杀器”。疫情之前,它的市场占有率独一档,保守估计在90%左右。
3M的创造力,真的是让人叹为观止。
3M的产品创新精神历经百年考验,伴随着两次世界大战、数次经济危机,但它的产品依然有着强劲的产品竞争力。
如果把世界比作人体,3M就像人体里的供血系统,从源头出发,不断蔓延到身体的每一个角落,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3M。
这种惊人的创造力,放眼全世界都很难找到第二家。3M的创新精神,不仅体现在产品上,还体现在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洞察上。
他们总能发现别人忽略的问题,并用创新的解决方案去解决这些问题。这种能力,让3M在过去的100多年里,始终保持着强大的竞争力。
这也是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