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随着“十四五”规划进入收官阶段,磨料磨具行业正随着中国制造业一起从低水平重复建设逐步走向高质量发展的十字路口,在这个关键节点,全行业面对的是新老问题交织叠加、创新内生动力不足的复杂局面。
今年我们走访了一位在行业工作60多年的老专家—邹甫骏先生,以他的从业经历和视角出发,在我国磨料磨具行业七十余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打捞起几缕时光碎片,以此为行业同仁在技术进步和创新驱动方向上提供借鉴,鉴于他年事已高,以下文字是根据口述加以整理,如有谬误,敬请谅解。
创新驱动发展,坚定高质量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巨变,磨料行业的组织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深刻调整,昔日红红火火的国营企业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历经洗礼,留存者已寥寥无几,计划经济时代的科研模式亦逐渐淡出历史舞台。在此背景下,磨料磨具行业亟需从产业链上下游合作的新视角出发,联合做好技术创新、管理、大数据等方面的工作。为实现这一目标,行业协会应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引领。然而如何构建这一创新联合体以确保其资金来源,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议题。针对磨料磨具行业在未来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具体问题,邹甫骏作为一名行业老专家,在此提出几点初步思考,希望能为行业同仁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1.磨料磨具行业应该加强基础性研究.。
以刚玉冶炼为例,在1500~2100℃区间是氧化铝从β型转换成α型的关键期,2500℃后又回到β型,所以这期间晶型形成的好坏直接决定刚玉质量,但是该阶段晶型的变化很少有人做过物理分析,自形晶、半自形晶及它形的具体形成比例仍不明确。
碳化硅也是如此,2100℃前碳和氧化硅结合形成β型,在2100~2500℃时会产生二次结晶,组织结构松散,业内对于碳化硅冶炼中的温度控制和发生反应形式研究的很少。磨具方面,三磨所曾对磨具三要素进行过理论研究,但是后来中断了,所以我们磨料磨具行业的基础理论研究还需要继续,也说明基础研究中建立大数据的必要性。
2.要加强国内外的技术情报收集工作。
近三十年来,行业对国外情报收集工作基本上中断了,导致对国际先进水平、顶尖企业技术储备及行业“卡脖子”难题认知不足。比如进口精密数控机床中配套使用的精密磨具,国内企业很难有所突破;国外高端磨具相较于国内产品在稳定性方面展现出的优势,究竟源于哪些环节的缺失或不足,仍是我们需要深入探究的问题。因此,系统收集与分析国际技术情报,对于识别技术差距、突破发展瓶颈至关重要。
3.标准化工作需要加强。
标准化是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先导性指标,只有以先进的标准作为依据,才能促使行业产出好的产品,也只有依靠先进的标准,才能有效遏制低质产品流通。大家都说国外的高档磨料附加值高,好料不愁卖,那么这个好料的标准值到底是什么样的?这就需要我们行业积极对标欧美日等发达经济体的产品标准。
如磨料的粉尘清洁度问题,1996年以前已经由第二砂轮厂的黄道树起草了标准和方法,也生产出来了相应的检测仪器,可是几十年过去了,至今仍未确立具体的磨粒清洁度标准值,建议标委会组织具备检测能力的厂家,共同制定标准并进行标准传递,加以贯彻。
4.磨料行业应拓宽视野,深入挖掘磨料的非磨削用途。
比如碳化硅的烧结体凭借其独特的正温度特性(即加热后硬度增强)、自润滑特性及耐酸耐碱性能,市场开发潜力巨大,应用领域广泛待拓。再比如锆刚玉的光纤插头领域的应用目前被日本一家企业垄断,亟需国内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实现国产化替代等,打破国际壁垒。
5.企业应该高度重视专用装备的重要性。
只有好装备才能够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有效降低用工成本、提升产品质量稳定性,从而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当前行业内的装备自动化水平快速提升,并向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方向迈进,企业应紧跟趋势,以先进装备赋能产业升级。
最后邹甫骏表示,在当今国内制造业全面朝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行业内那些生产装备落后、效益低下的企业必将被淘汰。只有在技术创新上勇于突破,在工艺装备上敢于投入,在产品品质上实现跃升的卓越企业,才能够在这一轮变革中勇立潮头。
邹甫骏同志履历介绍:邹甫骏,高级工程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962年毕业于华中工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系),当年分配到机械工业部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现郑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磨所)工作,历任研究所主任、工装分所所长,1990年担任机械工业部磨料磨具装备研究所所长。1995年退休后,他创办了郑州金烨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继续为行业贡献智慧与力量。
60多年来,邹甫骏同志不断地补充学习新知识,其科研成果横跨工程陶瓷、机械设备、电子仪器、工业除尘等多个领域。由他负责并完成的课题项目代表作有:国务院重大办下达的项目重结晶碳化硅的研制、现在行业正使用的磁性物测定仪、数字音频硬度计、树脂砂轮八工位成型机组、脉冲式滤筒除尘器,尤其是他研发的物料清吹机,改变了磨料制粒的生产工艺,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为行业发展做出了贡献。